你能透過衣服看到願景嗎?

By 小金魚

上週進行了衣櫥醫生庭荷的分享,我最喜歡衣櫥醫生的這段話:

​「你能透過衣服看到願景嗎?」

我特別喜歡這段話的原因,是因為我上個月在跟我的 coach 對話的時候,我說了 2024 年的規劃,她給我一個功課,她要我回去想一下:

在完成了這些事情後,你希望其他人會這麼描述你這個人?

這件事情花了我一個月的時間思考,才得出了屬於我的答案。

​那時候在聽庭荷講這一段的時候,就覺得好共時。

​重點不是做多少事,而是你希望做完這些事情後,人們會怎麼描述你這個人?

​重點不是你的衣服要剩下多少件才及格,而是這些在你衣櫃的衣服,是否帶著你看到了你想要去的地方。

​我自己檢視我自己的方式就是:我是否有穿衣服覺得自在又喜歡,還是覺得自己很彆扭,有時候很無所適從,我越來越往前者靠齊。

​風格是介於適合與自在之間

我自己認識了衣櫥醫生三年多,也使用了她的服務三年,我發現,我自己對於「風格」的定義是:

​介於「他人覺得你穿起來適合好看」與「自己覺得自在」之間。

​我很印象深刻一件事情,在我們穿搭陪購的一次,買了一件黃色的外套,從鏡子裡面我穿起來非常好看,陽光有朝氣,很符合我的形象,在測色上,這也是我適合顏色,但那件外套我後來沒有穿過。

​這件事情很弔詭,因為,其實,我自己都覺得好看啊,怎麼會都沒有穿過呢?(庭荷不是一個會勸敗的人)

​後來在今年的再一次陪購中,我發現,是因為我自己還是覺得「深色」的衣服穿起來更自在,那種飽和的明亮,不是我目前會覺得自在的風格。

​於是,我們重新調整了顏色的選購,目前為止,我可以說,我衣櫃的每一件衣服,都是我想穿的,也都是我很樂意穿出門的。

​衣服的斷捨離之路其實是一步一步來

​上面這張圖,是我從 2021 年第一次使用衣櫥醫生的服務後,衣櫥的變化(之所以,有照片的原因是因為在 1-1 的服務中,每一次都會紀錄衣櫥)

​2021/9/20

是我第一次找衣櫥醫生,因為,那時候我在無限高壓的環境中很長一段時間,我開始在身型上產生了劇烈的變化,我當時大概胖了有二十公斤,因此,我非常抗拒照鏡子,我也討厭衣櫃,我覺得每一件衣服都在告訴我:你很胖、你不行、你好縱容你自己。

​我那時候把所有的問題當放在衣服上,我覺得既然身形不可改變,那麼我們就改變衣服吧。

​於是在這樣的情況下,我聯繫了衣櫥醫生做 1-1 的服務,從測色、衣櫥整理、穿搭陪購。

​第一次,我對我自己的外型適合的服裝有全面的了解。

​2022/6/8

這是我第三次找衣櫥醫生,主要是因為我 gap year 從歐洲回來了,那時候,我有一種我的身分即將改變的感覺,也覺得可能自己過去的那些衣服很值得被淘汰掉一些,我期待新的衣服會帶來新的生命。

​因此,在這樣的情況下,我找了衣櫥醫生進行第三次的陪購服務。

​這一次,我開始除了服裝外,可以照顧到配件(耳環、項鍊、戒指等,這些都是過去三十幾年來我完全不碰的)

​有眼尖的人會發現說:欸~那第二次呢?

​第二次是在 2021/9 月我出國前,我想要買些在海外會穿的衣服,完全不同於我現在的傳達風格。(但很好笑的是,那些衣服都被我遺忘在台北的住屋,完全沒有帶出國)

2023/11/21

是我上完了《年終衣櫥線上急救班》之後,自己又再度整理了一次衣櫃,我發現我已經可以開始去思考:

​「這件衣服看起來很好看,但還適合現在的我嗎?」我開始會去把衣服和我的人生連結在一起。

​「這件衣服似乎有點舊了,是不是要買一件類似的代替?」我開始會知道要淘汰衣服,而不是一件永遠穿到鬆垮、起毛球才急急忙忙去買一件新的。

​如果你也有想要自學衣櫥整理

大家看我的衣櫃,從視覺上來看,會發現,是衣服減少了。

​在我的心裡,則是我更有餘裕與目標,我更知道我需要的是什麼,我想要去的地方。

​大家也可以在我的 reels 上感受我越來越自在的感覺,我認為這些都是這三年來慢慢地累積起來的。

​年底要到了,如果你也是那個會開始想要整理你的衣櫃、整理你的願景的人,我把這場分享會的錄影檔一起提供給大家,歡迎大家一起來學習:

庭荷的衣櫃整理分享會

提醒:前面24分鐘是我經驗分享,想看衣櫥醫生的分享請從 24 分鐘開始。

如果你看完後,想要也自己學習如何整理衣櫥,衣櫥醫生在年底有一個紮實的線上課程(6HR),教你如何從:判斷自己的風格、適合的顏色到衣櫥整理。

課程名稱:年終衣櫥線上急救班(有錄影回放)

日期:12/16-12/17 19:00-22:00

​年終衣櫥線上急救班報名連結

衣櫃是一個人私密的第二個家,衣櫃裡面有我們的過去與現在,有我們數不盡的回憶。我也同時希望衣櫃有我們的盼望以及願景,當我們打開衣櫃,彷彿打開一扇自己想去的地方的大門。

​與你們一起勉勵自己:)